卫康|第三届肠道微生态诊疗技术研讨会召开
发布: 2025-07-29 10:37:30 作者: 佚名 来源: 卫康


7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山东大学、临沂大学、卫康生物集团联合主办,临沂大学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承办的“第三届肠道微生态诊疗技术及临床转化研讨会”在临沂大学盛大召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钱韦,临沂大学副校长池福安,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刘双江,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临沂大学教授、临沂大学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文学军,临沂大学教授、临沂大学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卫康生物集团董事长王宗继等院士、顶尖学者、临床专家及产业领袖,共同擘画微生态医学革命性发展蓝图,开启“健康中国”战略下慢性病防治的科技新篇章。
产学研深度融合
擘画微生态医学新图景

临沂大学副校长池福安致辞
池福安副校长强调,学校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联合卫康生物集团成立再生医学产业研究院,聚焦干细胞技术与肠道微生态研究,致力于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临床应用”全链条。他指出,本届研讨会聚焦肠道微生态诊疗技术及临床转化等前沿方向,旨在通过跨学科协作,推动微生态诊疗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为慢性病管理提供颠覆性解决方案。

临沂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徐向明致辞
徐向明主任从临床视角出发,深刻阐释肠道微生态的医学价值:“肠道菌群与癌症治疗、免疫调节、慢性病管理息息相关,重构微生态平衡不仅是临床突破,更是以微生物为纽带构建‘预防-治疗-康复’全周期健康新生态。”他呼吁,医学界需以微生物为“钥匙”,重新定义现代医学的治疗哲学。
前沿技术突破
揭示微生物世界的“生命密码”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钱韦:《细菌感知赖氨酸控制过度捕食》报告。
钱韦所长以《细菌感知赖氨酸控制过度捕食》为题,揭示细菌通过赖氨酸信号调控捕食行为的分子机制。研究指出,细菌通过“感知-响应”负反馈环路精准控制代谢活动,这一发现为合成生物学中人工菌群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更可能推动肠道微生态干预技术的精准化升级。

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柏山:《肠道菌群体外培养及其应用”》报告。
方柏山教授其团队构建的“高度模拟肠道环境体外培养体系”,通过厌氧装置与多酶偶联技术,实现专性厌氧菌的高效分离与定向培养。该体系已成功应用于自闭症干预研究,通过菌群移植改善小鼠社会行为缺陷,并开发出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微生态制剂,临床前研究证实其显著抗炎效果。

临沂大学教授、临沂大学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卫康生物集团董事长王宗继:《打响一场人民健康保卫战》报告。
健康中国战略下的现实拷问,慢性疾病的蔓延正严重侵蚀国民的健康。世界健康,中国方案,卫康先行。从健康意识觉醒开始,从关注肠道微生态健康开始,卫康推出“清养补”系列产学研成果,重塑肠道微生态平衡,用新医学技术为国人全力以赴改写慢病困局,打响了一场为人民健康意识觉醒的保卫战。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中心主任江学良:《菌群移植及菌群胶囊研究进展》报告。
江学良主任结合伪膜性肠炎、自闭症等大量临床案例,详细阐述菌群移植可以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肠道和肠外疾病,并呼吁建立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据链。

济宁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司传平教授:《菌群移植技术(FMT)及临床应用案例分享》报告。
司传平教授运用蒙山康谷生命医养中心大量生动鲜活的菌群移植案例,展示了肠道菌群移植技术在糖尿病、便秘、自闭症、肠胃疾病等显著效果。
临床驱动创新
微生态医学开启第三次医学革命

在主任医师、蒙山康谷生命医养中心常务副院长朱建友主持下,四大专家围绕肠道微生态诊疗技术展开深度对话:

济宁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司传平教授:菌群移植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蒙山康谷近百例成功案例证明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为慢性病治疗提供全新选择。

临沂市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高冠起:卫康独创的“521逆糖管理”模式,通过肠道菌群调控实现糖尿病逆转,验证了微生态干预在代谢疾病中的革命性价值。

原北部战区总医院主任医师、卫康集团高级顾问张学习:以菌群移植为代表的肠道微生态技术是“第三次医学革命”,其通过重构菌群平衡,从根源上改善健康,远超传统对症治疗的局限。

临沂大学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常务院长刘庆军:菌群移植在自闭症儿童治疗中取得突破,部分患儿社交能力显著提升,为这一难治性疾病开辟新希望。

关注肠道微生态
本次研讨会搭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平台。从基础研究的微生物互作机制揭示,到临床转化的菌群移植技术落地,再到产业端的慢病管理方案推广,一条完整的微生态医学创新链已清晰呈现。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随着人工合成菌群、精准菌群移植等技术的突破,微生态医学将重塑慢性病防治格局,为“健康中国”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今日新闻头条
我也说两句
已有评论 0 条 查看全部回复